妻子怀胎十月,在五月初产下小女。由此开始的生活剧变,我们虽有所准备,但依然在惊喜、焦虑和疲倦的交织里,每日赤脚趟水过河。
好在这是不缺经验的年代,凡问题皆有答案,更有 Perplexity、Gemini 诸贤,充了会员、deep research 一开,几点喂奶都能写篇论文出来。比对十几年前的「百度知道」,已然原始社会了。
我们因此常常感叹,说互联网以前的人都怎么育儿啊?!
育儿,自然是高信息差的重灾区。自认掌握生活本领的成年人,从某天起突然失能,吃喝拉撒剪指甲,都要别人手把手。但凡你显露一丝无助,便有无数赛博前辈来教你做事,顺带卖货。
我想,经验的供给过剩,和经验的多样性是两码事;普惠性的经验,常常无法适配我的需求,更多的,它反过来要求我的女儿、我的家庭,去匹配远在云端的大数据统计模型。社交媒体 2.0 时代,更让个体经验货币化,由此开启批量生产经验的工业模式。
四年前采访杨海崧,谈到对新生代音乐人略感失望,因为解决方案唾手可得,反而无需自己摸索。风格的突破、技术设备的创造性运用、音色扭曲变化,这些定义「新生代」的指标,越来越难见到了。想想也是,YouTube 上的现成经验,十年看不完,照着做就能大差不差挺像样了。臧鸿飞在乐夏录制现场回忆说,超级市场乐队的田鹏以前买合成器,读不懂说明书,干脆凭感觉瞎拧,好多旧作都是这么来的,也因而难以批量复制。
-
妻子和我被手机里说法各异的育儿经搞得头大,想找书系统看看,美国妈妈,法国妈妈,这个指南那个全书,睡眠怎么训练,几个月该会什么,简直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」人生刻度的婴儿翻版。后来发现,美国房子大,婴儿出生就有独立房间,我家没这条件;法国妈妈可以把婴儿车拴街边,自己进咖啡馆读书,在此地也属于天方夜谭。
从怀孕到生产,我们被统计学不停绑架——体重没超过多少克就是不健康,花多少钱就能检测出多大概率的基因缺陷,喂奶一顿要多少 cc,少个10cc,你就是没吃饱。我们渐渐理解,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节奏,人为定下的计量标准,自当参考就好。
话说回来,互联网以前的人都怎么育儿呢?或者说,那时的人有了疑问,要怎么解惑呢?
以我记忆,靠家传经验,靠朋友打听、有限的书本知识,找信得过够得着的权威,还有更重要的,去自行探索。
没有 GPS 导航,就提前查地图,把路线写在纸上。虽得来不易,也可能走了弯路,但一个城市的道路网络,消化得明明白白,实打实成了属于自己的经验。
我不提倡没苦硬吃,也无意怀念资讯匮乏的过往。技术带来的捷径、器物层面的改善,无疑都是好事,将我们从不必要的辛劳中解放出来。
然而事关个体经验,需要我们亲身探索、以适配独特需求时,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生物讲求多样性,个体经验也要参差多态,观念市场才称得上健康。我们都清楚,不是什么事都要有标准答案和最优解。经验的通货膨胀,伴随的是「手感」的消失。当经验可以批量复制的时候,社会也在批量制造单向度的人。
李源
2025.7.3 凌晨值夜班偷闲
恭喜源哥、源嫂(好像除了这么叫,不知道该怎么叫)希望小姑娘聪明灵秀美丽无边!